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时间:2017-07-31 13:15: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墙高约3.6米。对于柏林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柏林人民的安全
B.柏林墙出现反映了世界的两极格局
C.柏林墙的修建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
D.柏林墙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外国间谍人员潜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柏林墙是20世纪60年代由民主德国修建的阻挡东西柏林联系的城墙,反映了两极格局之下的激烈对抗的国际关系,故选B。A项错误,柏林墙主要是反对民主德国居民叛逃到联邦德国;C项错误,应该为意识形态和制度原因;D项错误,此项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意识形态的对抗。
点评:冷战是美苏在战后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行的激烈的较量。柏林墙的出现是冷战的高潮之一,实质上是反映了 美苏之间的冷战。除此之外,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出台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约。苏联则成立了共情局、经互会和华约与之对抗。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战后到二战后英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相互争夺世界霸权到美英共同反共
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题目反映了英美两国关系阶段特征的变化。一战后,英国作为军事强国,仍具有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实力;二战后,英国再也无法与美国相抗衡,又因两国历史和民族关系,开始追随美国。故选A。
点评:美国对欧洲政策的演变:19世纪早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坚持门罗主义”政策,即不干涉欧洲列强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加紧了对欧洲的经济渗透,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欧洲,推行冷战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三: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2分)从国际关系演变的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4分)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6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乌托邦似的理想王国变为肮脏落后的国家。(2分)
原因:西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启蒙运动时出于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工业革命后,由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肮脏落后的中国形象更能为其殖民扩张行为辩解;(4分)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工业革命后西方力量大增,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其完全以西方为中心表现出对中国的轻蔑;(2分)交流渠道的增多使其看待中国更加的全面。(2分)
(2)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两大阵营的对立);(2分)
推测:改变可能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原因:中美关系缓和,中国与西方关系逐渐正常化。(4分)
(3)变化因素: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双方交往急剧增多,使西方对中国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入;(2分)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增强,改变了与西方的力量对比,这让西方羡慕、好奇的同时也有不安;(2分)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让其对中国有所警惕。(2分)
建议: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扩宽交流沟通渠道,丰富西方对中国认知;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崛起道路;求同存异,强调合作与共同利益,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任答两点给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变化可以结合材料一二中的“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等信息可以归纳为由乌托邦似的理想王国变为肮脏落后的国家;原因可以结合西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等方面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即1950年—1959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到70年代,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西方关系的逐渐正常化,西方的认识会发生改变。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运用的能力,“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需要结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情分析归纳,如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加强、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建议可以从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求同存异等方面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47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一个是“自由制度”,一个是“极权政权”。其中后者是指:
A.君主专制制度  
B.法西斯主义残余
C.君主立宪制度  
D.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宣称将采取孤立和扼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史称杜鲁门主义,这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所以在杜鲁门看来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极权政权”,故答案选D项,A B C三项明显不合要求。
点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二战后两国却迅速的有联合而走向分裂,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A.美苏国家利益冲突
B.美苏意识形态对立
C.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对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政治、军事方面形成对抗,两国势均力敌,形成雅尔塔体系。其他选项都有合理性,但不是最根本的,故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