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商业的发展》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7-27 20:06: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二?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
——《敢为人先新闽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 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试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4分)
(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2分)
(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2分)
原因:枕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与内省的陆上交通极不方便,而海运则成为与省外交通的特殊优势,海外贸易较发达。(2分)
(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答到两点即给2分)
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答到两点给2分)
一战期间。(1分)
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内因:①辛亥革命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答到四点给4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对照,“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回答第一小问。再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
(3)根据材料一信息“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材料二信息“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如福建对外开放较早,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回答。
(4)根据所学知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进入到黄金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原因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专业化工商业城市大量出现 
B.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C.地处水陆交通要冲 
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准确分析、理解的能力。依据材料“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可以获得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专业化的城市,因此A符合题意,而BCD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由某一朝廷高官家中出现以下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观之,这种反映商人意识不仅抬头而且深入仕宦人家的社会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个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而且这几个朝代均定都北京。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材料三: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此后,英、法、美3国开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带沿河筑港,紫竹林港区开始繁荣。由于外国航运业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规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的漕船运输逐渐被大型轮船取代;河运为主逐渐被海运取代;单一的漕粮为主货类逐渐被多样的外贸件杂货(洋货)取代;主权港沦为殖民性港口。随着紫竹林港区和对外贸易航运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各业的兴旺,拉动城市重心向租界地区转移。天津在开埠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期天津始兴的原因。(3分)
(2)明清时期,天津成为北方著名的工商业中心。依据材料二指出其原因(4分)。
(3)近代时期,天津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由于处于三水汇流的入海处,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3分)
(2)由于北京长期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种消费品大多通过漕船运输到天津,再转运进京,使天津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4分)
(3)由漕运、商业中心变成了外贸中心、远洋航运中心、工业中心和铁路交通中心。原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和海运业的发展;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外贸中转站。(6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说明天津城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转运军粮的须要。(2)从材料二文字内容可直接归纳出明清时期天津成为北方著名的工商业中心的直接原因,即由于北京长期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种消费品大多通过漕船运输到天津,再转运进京,使天津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3)从材料三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天津城职能的变化是由国内传统的商贸中心转变为主要服务于对外经贸的通商口岸,即由漕运、商业中心变成了外贸中心、远洋航运中心、工业中心和铁路交通中心;结合所学可知其职能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和海运业的发展;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外贸中转站。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曾经在央视热播的连续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