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7-27 19:54: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关注了人的自然需求,注重道德伦理
③有利于调节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儒家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儒家强调道德教化,故甲代表儒家。排除CD。违纪问题应该严惩,反映出法家提倡用严刑峻法加强统治。故乙代表法家,排除B,选择A。丙说是无意识的,应该自我觉悟,反映出道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能够区分儒道法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宋代理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下哪些社会风气的逐步形成
①重忠孝    ②讲廉耻    ③重实用知识    ④注重气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的能力,较为简单。本题可用排除法,宋代理学属于儒学的范畴;而重视实用的知识是属于古代中国的科技思想,不属于宋代理学的范畴,同时儒家并未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儒家主要是提倡入世做官等,故排除③,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陈寅恪的《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造极于赵宋之世”说明宋代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科技方面: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思想方面: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教义,发展为理学。文学艺术方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故选A。
考点:宋代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
点评:对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认识:
①古代中国科技曾经长期领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反映,而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民族和外交关系等)
③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
④对待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的态度:批判继承,不断创新,使之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牛在古代中国占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吃猪肉多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