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新思想的萌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7-27 19:21:5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34分):
材料一:“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所谓精神与物质者:科学之为用,专注于向外,其结果则试验室与工厂遍国中也。……抑知一国偏重工商,是否为正当之人生观,是否为正当之文化,在欧洲人观之,已成大疑问矣。……对于物质文明,不胜务外逐物之感。厌恶之论,已屡见不一见矣。此精神与物质之轻重,不可不注意才一也。”
——张君劢《人生观》(1923年2月)
材料二:科学不但无所谓内外,而且是教育同教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勇于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来训练他的意想。……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知道生活的乐趣。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1923年4月)
材料三:欧洲的科学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不怕玄学鬼来攻击了。几个反动的哲学家,平素饱餍了科学的滋味,偶尔对科学发几句牢骚,就像富贵人家吃厌了鱼肉。……一到中国,便不同了,中国此时还不曾享着科学的赐福,更谈不上科学带来的“灾难”。我们试睁开眼看看:这遍地的乩坛道院,这遍地的仙方鬼照相,这样不发达的交通,这样不发达的农业——我们哪里配排斥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材料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解恩泽《科学蒙难集》
材料五:赫胥黎说:我认为,人类的高贵身分并不会由人猿同祖而降低。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创造可理解的和合理的语言的天才,就凭这种语言,在他生存的时期逐渐积累经验和组织经验;而这些经验对其他动物来说,当个体生命结束的时候就会完全丧失了。因此,人类现在好像站在大山顶上一样,远远高于他的卑贱的伙伴的水平,改变了他粗野的本性,放射出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达尔文》
材料六:严复表述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生存斗争”的达尔文主义学说,及其阴郁的推论——“自然选择”。严复创造了两个汉语语汇来表达这些概念:“物竞”和“天择”。“物竞者”,严复说,“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 通过将两者合而为一,严复创造了新的四言习语——“物竞天择”——来指称这两个深具影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
——[美]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对科学分别持何态度(2分)?与材料六严复的话相比,从语言特色的角度看,材料二具有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2)据材料一,推断当时与科学对立的“玄学”主要指什么?(2分)材料三中的胡适为什么认为当时中国“不配排斥科学”?(4分)
(3)材料四集中反映了哪些冲突?原因何在?(8分)
(4)据材料五,赫胥黎认为人与动物相比之所以高贵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和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的分岐(从世界观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去说明)。(8分)
(5)据材料六,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进化论的原因何在?(2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对科学(1分);材料二:赞扬科学(1分)。白话文,语言通俗易懂。(2分)“文学革命”(2分)
(2)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2分)原因:封建礼教、迷信断想仍然束缚着人们思想。(2分)中国社会落后需要科学。(2分)
(3)宗教与科学的冲突(2分),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而且摧毁了基督教神学的整个理论体系);(2分)科学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冲突(2分),进化论对人类尊严带来了莫大的伤害(认为人是由猿猴变来的),新的科学被人接受有一个过程(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人创造了语言,能够积累经验,从而具备了文明和智慧的特性(2分)。世界观:宗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一次性创造的,并且永恒不变(2分);科学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首先是物质的,并且按照物质演变的规律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生命就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2分)。论证方法:宗教依靠主观想象和《圣经》来臆断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2分);科学则依靠证据和实验来论证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的进化(2分)。
(5)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亡加剧(2分)。思想启蒙,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利器,推动了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结尾语句可以总结出二者对科学的态度,对比材料二和材料六的语言可以明显看出材料二是白话文,材料六是文言文,原因是新文化运动积极倡导白话文;(2)材料一中的科学是指物质的生产,与此对立的玄学应该是精神文化的创造,结合中国史实可以应该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三中的胡适认为当时中国“不配排斥科学”是因为:封建礼教、迷信断想仍然束缚着人们思想,中国社会落后需要科学;(3)材料四集中反映了进化论与宗教的冲突,结合教材内容可直接回答其原因;(4)概括材料五的内容即是赫胥黎的观点,宗教和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的分岐是神创论和人类自然的物质起源,二者的论证是宗教依靠主观想象和《圣经》来臆断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科学则依靠证据和实验来论证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的进化;(5)严复中国晚清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结合材料六的内容可以看出维新派宣传进化论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产生的影响。
点评:近代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器物文明向制度文明再向思想文明转变的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愈加深刻,对科学的含义有了较深的理解,对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有新的认识,这些认识代表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当然这些认识的深化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先进人物思想启蒙和引导紧密相连。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也。前者曷为无完全国家?以其国家思想不完全也。
……故今略述其变迁异同之大体,使吾国民比较而自省焉。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甲?欧洲旧思想
乙?中国旧思想
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四、帝王非天之代?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理,而民之代?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而不相属。
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
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
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小题1:概括甲、乙、丙三种思想中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3分)
小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根源。(3分)
小题3:概述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写作意图。(7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甲:君主为神而立,君权受神(教)权制约。乙:国家、人民为君主而立,君权至高无上。丙:君主为人民而立,君权受宪法制约。(3分)
小题2:甲:基督教神学思想。乙:董仲舒儒学思想。丙:欧洲启蒙思想。(3分)
小题3:背景:晚清政府专制腐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维新运动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努力寻求新的救国道路;欧洲新思想造就欧洲民主政治和国家富强。(4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意图:开启民智,打破旧思想束缚;建立近代民族、民主之“完全国家”:抵制列强侵略,实现国家富强。(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近代欧洲民主思想的发展。找准三人思想中的关键词概括,甲的“神为国家之主体。”“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乙的“君主为国家之主体。”“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丙的“为人民而立,”“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回答。
小题2:本题考查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紧接上问,找准差异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甲的属于神学和法制同时存在,乙的君权至上,君主权利不受法律约束,丙的一律平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小题3: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根据梁启超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回答,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概括。
点评:材料题在解答时要注意其问题中的限制词,按照限制此要求作答。在解题中我们要注意各自解题途径和方法:(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对于这种情形,学生在解题种需要认真研读材料,根据所设计问题要求从材料中去撷取答案,这种情形问题相对比较容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就可以解决。(2)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学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定位,根据对课本的知识的掌握进行整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是通过对材料分析处理找出部分答案,还有部分答案在已经学过的知识里,所以另一方面回顾课本进行概括和总结。(4)通过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或认识,这实际上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性思维科学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梁启超认为,工业革命后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科学”象影子一样可望不可即,这表明了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故选A;B、C、D材料都不能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地之间,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唐·崔憬《周易探元》
材料二: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自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措之于事,又不然也。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有火器遂能战乎?有警察者遂能理乎?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体”、“用”的含义及地位。(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观点。(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观点的时代价值。(6分)


参考答案:
(1)体:含义:实体(或本体);(1分)地位:第一位的,基本的。(1分)用:含义:作用(或功能);(1分)地位:第二位的,从属的。(1分)
(2)积极: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开中国近代化第一步。(2分)消极:不改变封建政体,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2分)
(3)从根本上推翻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从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推动中华文化的蜕变、新生。(一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中文字“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可直接总结出体”、“用”的含义及地位,即体:含义:实体(或本体);地位:第一位的,基本的。用:含义:作用(或功能);地位:第二位的,从属的。(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文字阐述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点,依据所学可知这种观点具有双重性,即积极: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开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消极:不改变封建政体,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文字中不难看出严复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批判,依据所学可知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推动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从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推动中华文化的蜕变、新生。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从1978-1995年,中国GDP平均年增长9.9%,主要因为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一五”计划的实行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为理论型选择题。理论型选择题解答“六法”:定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阶段特征排误法、背景角度分析法、综合透析法此题用因果分析法。抓住“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因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常与主观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