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7-07-27 19:00: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现在的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
A.大禹治水
B.商朝的宗法制
C.西周分封
D.汉朝设郡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分封制。据材料信息中的“齐鲁、荆楚、吴越”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这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北宋主要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举措毫无疑问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并预防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但由于这种此措施加强了中央削弱了地方,加强了内部的集权,却削弱了外部对少数民族的防御力,即“实内虚外”“强干弱枝”,这就必然会导致“积贫积弱”的现象出现。至于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则主要是秦始皇时期通过推行“郡县制”实现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
材料一?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
——欧阳修《新五代史·周本纪》
材料二?在当时中原如此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北宋仅用了20年便完成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以兵变方式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只不过延续了柴荣的统一进程,延续了后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关系。
——摘编自《百度百科·柴荣》
(1)根据材料一,周世宗在位时期主要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评析周世宗改革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政治上,重用人才,建立各种制度;经济上,打击寺院经济,均定田赋。(6分)
(2)增强了后周的国力;奠定了北宋统一的基础;影响了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9分)


本题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体现出重用人才,建立规章制度;“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说明在经济上打击寺院;材料最后一句,说明推行均田。
(2)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反映的各种措施增强了后周的国力。材料二体现出周世宗改革对宋朝的两方面影响,一是为结束战乱,实现局部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影响了宋朝对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即经济、文化。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
A
水平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的权力。
其他答案。
B
水平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
·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
·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
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积贫积弱
其他答案
(2)
水平l: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的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的军事实力。
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的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的一面。
·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的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
·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
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


本题解析:(1)A,借鉴宋太祖改革的内容回答,确立“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武人专权。B,科举考试得官者的不断增加,会导致人浮于事,增加财政困难。(2)回答科举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积极作用: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较武将更容易控制。消极作用:科举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等难题。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加以说明,同时兼顾另外一种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以下有关“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