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7 19:00:28
1、判断题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 “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
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
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元朝时,尚书被中书取代,故A项不正确;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故C项不正确;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是唐时的“三省六部制”,故D项不正确;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是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君主专制的演进。
点评: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着重把握其实行的直接原因和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汉武帝将汉朝中央政府分为“中朝”、“外朝”,以此把执掌朝政的实权,由原来的外朝的宰相转移给中朝的尚书,根本目的是剥夺相权、强化皇权,但其直接的考虑是:(1)中朝的朝官地位很低,起而用之,可以减少皇帝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2)中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他们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一般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3)中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能,皇帝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西汉中朝外朝的划分,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的一个重大变化。它不仅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所必然呈现出的趋向。这个历史趋向就是:皇帝必然实行专制独裁,而实行专制的方法无非以近臣、在朝官排抑外朝大臣以中朝侵夺外朝实权,中朝官权势渐重而有震主之危时,皇帝再引用新的心腹近臣,以主中朝,抑夺权臣。如此循环往复,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水之山,必有其源”。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名分制度。题干所说的“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宗法制有关。故选D。A项是原始社会实行的权利继承制度;B项是秦朝以后实行的制度;C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亲情、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明代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朝内阁是个虚设无权的政府机构
B.内阁不是法定的最高决策机构
C.内阁是统帅六部的最高行政机构
D.内阁首辅大臣行使丞相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明显错误,内阁最大权力可以“票拟”,所以A项错误。C项错误,明朝的六部归皇帝统领.D项与材料内容中的“既无相权,却有相责”,相悖,所以正确选项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以下历史图片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是古代中日关系,B、《步辇图》形象地记载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C、反映古代中俄关系,D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消除了西部边疆的分裂割据状况,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平叛之后,废除了准噶尔游牧封建贵族所实行的农奴制统治,促进了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