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7-27 18:59: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2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分)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2分)


参考答案:(1)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1分)
原因在于摊丁人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分)
(2)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2分)
(3)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的现象。(1分)
根本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1分)
(4)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入,造成人口高速增长;大量人口过剩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分)
(5)状况:每年人口净增数量很大,年均约1500万人。(1分)
政策:政府实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1分)
(6) ①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口的问题。(1)材料一“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反映了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其形成原因是摊丁人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现象大大减少。(2)材料二中“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反映了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3)材料三““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反映了“人与水争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大量人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4)结合材料,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入,造成人口高速增长;大量人口过剩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5)当前我国每年人口净增数量很大,年均约1500万人。为此我国政府实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6)计划生育政策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关于海禁政策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强化 ②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③制约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 ④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
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
C.闭关锁国政策?
D.避战自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五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认为外洋货物,中国应有尽有,无需同外国五通有无。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A、B说法错误;D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
点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原因有:①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②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代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甭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 ]
A.重农抑商政策
B.中国在东南亚贸易优势丧失
C.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