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7-27 18:53: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图强
C.主张抵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屈原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过渡。A项明显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它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如黄宗羲等。B项则明显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屈原作为一个爱国的进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张变革,触动了旧权贵的利益而遭不幸。联系到战国时代其他的变革者,如商鞅、吴起等人的悲惨结局,更能确定B项为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蒙古军队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出城投降,被装入袋中,纵马踏死。历时500余年的阿拔斯朝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军队在城中烧杀劫掠7日之久,80万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许多艺术珍品和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草原帝国》(法)格鲁塞
材料二:“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从蒙古人传播文化这一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相似。”
——《蒙古帝国史》(法)格鲁塞
(1)从文明交流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评价蒙古的扩张的?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4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作者认为蒙古人的扩张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就是在元朝传到欧洲。(2)不矛盾;因为两则材料从不同的侧面真实的反映了蒙古扩张的后果。


本题解析:材料一反映:蒙古军队的残酷性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破坏。材料二反映:高度评价蒙古人对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上与之相似”)。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C.皇帝任人唯亲
D.专制皇权加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明废丞相,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对皇帝直接负责,避免了丞相的专权,目的是加强皇权;清朝的军机处把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职权合而为一,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效率,便于皇帝集权。故都是为了专制皇权的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分)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11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 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9分﹚


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4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3分﹚?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4分﹚
(2)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3分)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3分)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3分)


本题解析:(1)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2)关键是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具体如下:
西周:分封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隋唐:1.道、州、县三级(道:监察区——行政实体)2.唐中后期:设立节度使(独立行政、财政、军事大权),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军事:收(抽)精兵,实禁军;②行政:文官知州,通判监督,州郡直属中央;③财政: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以外,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政。三者统称三司,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各不统属,大权统归中央。清朝继承发展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上设置18行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国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不仅识记历史知识点,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的概念和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司马迁称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凿”即“开”,“空”即“通”,“ 凿空”即“开通”之意,即指首次开辟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