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7-27 18:36: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28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10分)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材料三 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①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2分)②主要内容:仁;礼;(2分)实用;中庸;(2分)③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2分)④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2分)
(2)说明: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的需要,(2分)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或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理论)(2分)而且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2分)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2分)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2分)
(3)评价: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2分)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1分)


本题解析:(1)“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即总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崩溃时期。阅读材料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可概要答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一中的“教诲学生,‘删定’诗书”可直接点明传播方式。材料一中的“汉民族……集体原型现象……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实际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2)着重理解“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可答出董仲舒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需要而对儒家学说怎样改造,也可答出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实现民主和科学而对传统儒家思想进批判。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我们应深入而系统地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为现实服务,应该避免过度地利用孔子作招牌,一味地发“孔子”财。这是辩证地认识问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扬和利用等方面的适当态度问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鸣?董仲舒的新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儒家学说的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课标外)。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12分)以民为本,争取民权,中外思想家莫不为之呐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民本思想,其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治国之道有何本质区别?(4分)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3)概括材料四的观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6分)


参考答案:(12分)
(1)(2分)人物:孟子(1分)  主张:仁政(1分) 
(2)(4分)主张:材料二主张以严刑重罚治国,材料三主张以法治国。(2分)
区别:材料二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材料三资产阶级要维护人权 。(2分)
(3)(6分)观点:在中国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紧迫性和可行性。(2分)
核心:民权主义。(2分)
内容: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儒家、道家、法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所在。
?
材料二 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道家是如何“互相补充,满足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的。
?
材料三 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为什么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


参考答案:(1)未被接受:孔子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被接受: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3)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实际上体现了法家的主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因素有
①井田制日益瓦解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③私人讲学的兴起                   ④“士”阶层的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①井田制日益瓦解”是学术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经济因素,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是学术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政治因素,③私人讲学的兴起是学术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文化条件,④“士”阶层的活跃则是学术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人才条件,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