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7 18:01:04
1、判断题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经济结构越合理就越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战国中后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明朝中后期起,江南地区陆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直到鸦片战争前仍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请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迅速,试结合19世纪中期以来的史实说明西方经济结构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了实现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怎样向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的?并说明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井田制进一步瓦解;私田增加,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了确立;商业:官府控制的商业被打破(或答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2?)君主专制加强,缺乏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民主政治环境;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市场狭窄;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海外贸易;儒家传统思想(或:理学“重义轻利”、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等)不利于培养务实的科技人才。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化工业取代了轻纺工业(或答: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垄断组织出现;二战后,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4)学习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学习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中国农业经历了从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发展过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通过“三大改造”,在所有制上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影响:积极:推动了国我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消极:从长远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了生产积极性,也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世纪,欧洲流行一句格言:只有他们中国人拥有双眼,欧洲人是独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居民均是瞎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 ]
A.?中国人素来有远见,长期领先世界?
B.?世界各地彼此隔绝,了解困难?
C.?中国闭关锁国,中国人盲目自大?
D.?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了什么?(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4分)
参考答案:(1)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2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分)
(2)英国: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2分);
中国: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2分)。
(3)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外: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4分)
本题解析:(1)观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从材料一中的“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等信息可以看出其观念是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经济根源:需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思考,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由材料中的“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齐国成为“海之王国”可以看出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这一题要首先回答英国选择海洋而中国选择陆地的含义是指什么,然后去回答其结果,根据其结果的差异来体现题目所说的观点是正确的。即英国从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中国当时的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
(3)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而且要求回答内外因素,所以结合题目所提到的时间是1987年,当时国内表现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际则是在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
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
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见C正确;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难以维持,与之相关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也无法实施,因此唐朝后来改为实施两税法,ABD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