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7 17:26:37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1)材料一中三幅图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特点?(2分)
材料二?中学为其本,西学为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者多,议院立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主张?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12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五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根据材料四、五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的态度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4分)
(4)材料六所示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历程,这三个历程中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3分)(1)特点:经历了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然后扩大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发展历程。(2分)
(2)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相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主张学习西方制度。(2分)不同:材料三主张改良,材料四主张革命;材料三不否定封建制度,材料四主张推翻封建制度。(2分)
(3)区别: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1924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2分)
历史因素:斗争的屡次失败,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和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带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对市场经济作出精辟的分析。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区别在于
A.目的不同
B.本质不同
C.方法及手段不同
D.阶级基础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洋务派是从清政府集团内部分化出来的,所从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否定A项;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代表统治阶级集团利益的,否定B项;阶级基础也是一样的,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否定D项。所以,C项是正确的,因为在如何巩固清政府统治的方法及手段上,洋务派、顽固派出现了分歧,产生了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予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以下对该观点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内容
B.是“中学”与“西学”碰撞的客观结果
C.倡导该观点的应是资产阶级
D.该观点更加倾向于在中国传播“西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观点从人际关系、选官原则、政治制度等方面阐述了中西方的不同之处,其立场是反对三纲五常,主张引进西方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因此该观点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立场。B、C、D三项与此相符,A项洋务派和顽固派都不主张触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故A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3分)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一一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鸦片战争后,“仁人志士”萌发了怎样的新思想?(1分)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人在争取政治民主化斗争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政治主张。(2分)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1分)
材料三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4)综合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
参考答案:(13分)
(1)新思想:“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1分)
主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2)原因: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分)
新内容: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分)。
(3)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4)与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创新。(言之成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土之入议院者。……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根据以上材料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李贽
B.黄宗羲
C.康有为
D.陈独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教土之入议院者。”中可以看出,作者把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这种思想的是维新派的康有为。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