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7 17:19:57
1、选择题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所述现象是民国建立前一两年的事,再分析选项,A、B、C都发生于题干现象之后,不可能是它的原因,所以只能是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答案为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其中他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
C.在城内的西餐馆请客人吃饭
D.广大人民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方式转变的把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我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等等。但是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而那时中国的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所以说本题的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表: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
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婚姻观念中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D.西文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封建婚姻的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包办婚姻等被取消;B项错误,说法极端化,民众的择偶标准不管是在哪个时期,项目中的每一项都存在;C项正确,从表格的数据很容易可以看出;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式婚姻的相关内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建国后习俗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本上反映”,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实质上反映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主张男女平等的观念?②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妇女和男子一样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因此①正确;②项材料无法体现;③项正确,妇女参与救亡运动,本就体现了救亡的运动。④项极端的说法材料未体现。
考点:近代妇女地位变化
点评: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加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去。材料既体现了在这一民族危机增强的情况下,妇女的民族意识也在觉醒的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都要从社会性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原理出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