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7 15:33:19
1、选择题 《全球通史》载: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是道家学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两家学说正好可以相互补充,满足了中国人在理智和感情上的需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儒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道家关注天人关系
B.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C.儒家主张社会变革,道家主张“兼爱非攻”
D.儒家和道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选择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君主专制 ③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选择题 斯塔福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里强调的“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十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其中否定孔子的有:
“矮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只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维新化”:晚清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丑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孟勇之决心,塞决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智者”、“完人”。
“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同代人“矮化”孔子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将孔子“维新化”?而陈独秀却要将孔子“丑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