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宋明理学》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五)

时间:2017-07-17 15:27: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C、把握“理”和求 “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     
D、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①宇宙便是吾心②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③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胡)友有信”
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指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是对立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的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程朱理学的一句是
[? ]
A.“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D.“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


A.内心善性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