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主要经济政策》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7-17 15:19: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自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开始实行,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所以重农抑商并未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被废除,D项表述错误,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答案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占据上风,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统一国家,农耕经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而商人则被认为不事生产之人。所以该政策自战国时代商鞅变法开始实行,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一直被统治者视为不可更改的铁律。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6分)
(2)材料二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 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重农抑商。(6分)
(2)没有。原因:商业能够沟通有无,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4分)
(3)邓小平;改革开放。(4分)
(4)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2分)


本题解析:(1)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本,即农业;末,即商业。(2)雍正帝的这一说法重在保护农业,但是当时世界文明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3)此题很简单,这个老人是邓小平,“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4)核心是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判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点评:学生应该明确到: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认识到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表述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B.“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C.“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其也。)
D.“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 ]
A.井田制
B.君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对外贸易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系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正德九年(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先后窥探、染指中国市场,争相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遍销其本土和殖民地,以牟取暴利。……世界市场对江南丝、丝织品和布匹等商品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市镇商业化的进程。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英国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对两国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三?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1929年至1931年间,日本对外贸易减少了近50%。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1929年为23.41亿美元,1932年下降为7.84亿美元。
日本军界人士说,……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英国可得到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原料,美国可以得到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资源。但是在日本,粮食供应和原料同人口相比在减少。如果我们只希望发展贸易,最终将被打败。……最后,我们将一无所获。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初明朝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
(2)材料二表明,英国和美、德分别实行了什么贸易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们实施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影响。材料反映出日本提出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为此,日本在30年代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10分)


参考答案:(1)原因和影响:官府实行抽分制,放宽了海禁政策;(2分)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2分,或答“殖民者冲破明政府的海禁,竞相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极大地刺激了江南地区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2分)导致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分)
(2)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4分)
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发展经济更为有利;美、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保护相对落后的本国工业。(4分)
(3)影响:各国的贸易保护,恶化了外贸环境,贸易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国际局势不断紧张。(4分)
目标:不应只希望发展贸易,更要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即征服中国。(2分)
军事行动: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每点2分,共4分。其它符合题意的史实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此题也是材料比较长,需要认真的多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完整的信息。从材料“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分析明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此外,外部世界的因素如新航路在这一时期已经开辟,西欧国家通向东方的道路更加畅通。中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一时期出现。(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英国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而美、德在19世纪中后期都实行了较高的关税政策,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原因要从二者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工业能力等及哦啊多进行分析。(3)2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使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从材料“应征服一个使日本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世界其它地区的帝国”可以看出日本的对外政策。日本三十年代的对外行动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