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7-17 14:48: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稷下学宫”是(    )
A.鲁国的官办学校
B.儒家讲学的场所
C.最早的官办学校
D.当时百家争鸣的缩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社会环境下,各家学派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中讲到的“稷下学宫”,学术氛围开放、学派众多,可以说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还有,从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符合题意。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项错误,排除;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C项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下的等级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3分)  
(2)柳宗元对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8分)


参考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3分) 
(答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可得1分)
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3分) (答出“巩固统治”即可)
(2)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3分)
(3)顾炎武反对恢复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4分)
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明鉴》
材料三: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五:(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唐太宗)“……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怨,民怨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六: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各得其私,各得其利”为原则的“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文化发展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哪一理念?(2分)
(2)唐太宗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3)材料六的观点与前面的材料有何不同?(2分)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分)


参考答案:(1)理念:“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2分)(2)说明: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2分);要以民为本;要轻徭薄赋。(2分)(3)不同:材料一至五强调君权;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力。(2分)
原因:所处朝代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材料一至五处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阶段,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阻碍社会进步。(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 “民为君之本。”,可知是“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
(2)原文大意:(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3)根据所学,顾炎武、黄宗羲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力。再注意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材料一至五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阻碍社会进步。
考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点评: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3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侧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伸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