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7-17 14:02: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
料反思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观察下列图片(12分)

请回答:
(1)上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6分)
(2)列宁曾经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现象: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3分)
思考: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3分)
(2)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2分)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必然发生革命运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等。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依据图文信息来表述即可,如一战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第二小问思考可从科技进步为战争服务,从而使战争更加残酷的角度来思考。
(2)这一观点是合理的,依据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来分析说明即可;如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引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意味着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所以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相似之处是
A.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B.注意利用外资发展社会主义
C.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D项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C项是斯大林体制的内容,不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因此符合题目要求的是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请举出下列年代上发生的大事(4分)
(1)1921年?——
(2)1936年 ——
(3)1953年?——
(4)1991年?——


参考答案:(1)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
(2)1936年 ——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3)1953年?—— 斯大林逝世?
(4)1991年?——?苏联解体


本题解析:在苏俄(苏联)历史上发生的大事需要记忆,不要混淆了时间。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7分) 关注民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1)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6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6分)
(2)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玉米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的气候影响: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做法,优生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5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一提取有效的信息:“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可知通过立法手段保障民生.“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可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表明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改善民生的原因。第(2)题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