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7-17 13:55: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采用直选法。由材料可知题干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此观点抨击君主专制,重在激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故选择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在明清时期没有被动摇。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是张居正改革和摊丁入亩改革。材料中没有体现推动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14分)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2分)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1分)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2分)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1分)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2)不同:汉:减轻刑罚,断狱从轻;秦:严刑酷法。(2分)
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2分)
(3)内容:致良知。(1分)
背景: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或皇帝专制、特务横行、宦官专权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民之陷溺”);伪善流行(或社会风气败坏)。(任答一点,2分)
(4)思想:倡导民治,主张立公法。(2分)
影响:揭露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 材料中文字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够直接说明孔 子的核心思想主张是: “仁” 、 “礼” 。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材料明显反映的是仁政的治国思想,主张减轻刑罚,而秦朝是实行的轻罪重罚。汉朝统治者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能力,“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王守仁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王守仁理学思想的出现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专制黑暗;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八股取士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可以分析的出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早期的启蒙作用,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的立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下列是原始史料的是
A.孟子,名轲,邹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民贵君轻
D.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据此可以判断出他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当时自己提出的,所以本题选B,A、C、D都是二手史料。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的鉴别·原始史料。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可以得出,形成的是经世致用思想;B、C、D与材料不符,故选A。
考点: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点评:明清之际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思想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内容。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下列言论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②③都体现了古代民本思想,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是指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与关注民生没有直接关系
考点:民本思想
点评: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