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7 13:55:15
1、选择题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他们二人: ( )
A.所处的时代不同
B.学术思想不同
C.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孔子代表奴隶制的奴隶主阶级,主张维护奴隶制的礼。墨子代表贫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
材料一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是文化的作用使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座座贞节牌坊下压的是一个个呜咽的冤魂,这也是文化作用的体现。
(1)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谈谈如何理解材料中“文化的作用”?(4分)据此,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2分)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2)概 括材料二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①理解: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克制,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分)
消极因素: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等。(2分)
②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2分)
(2)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为中等。要求学生对宋明理学有全面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的表述比较雷同,政治课《文化生活》中的表述可以移用。
第二问主要考查归纳能力,难度为小。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经济根源在教学中学过。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点评:如第一问,做题时,要尽量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样才会化解所谓难题。通常,文言文引文若有省略号,意味着材料得分层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D.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不能单纯使用儒家思想,而是将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外儒内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王守仁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主要是因为二人都
A.重视个人的主观作用
B.反对神权对人性的桎梏
C.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D.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比较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比较心学和宗教改革。王守仁心学强调“致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因此两人都重视个人的主观作用。B、D两项体现了马丁路德的主张,C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针对学生作弊,老师的教育内容应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A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C是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D是指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都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