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维新思想》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九)

时间:2017-07-17 13:14: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与以王明为代表的错误思想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B.是否坚持群众路线
C.是否坚持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D.是否坚持武装斗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力。毛泽东思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王明只知照搬十月革命经验,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下列选项中不是维新变法期间形成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
A.《中外纪闻》
B.《强学报》
C.《时务报》
D.《民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
(2)主张易服。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l到图2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3到图4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颁发,然而,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讲新政的只有李端棻一人,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比较得力。除此之外,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公开反对,拒不奉诏。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材料二 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侣。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效果如何?(3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反对变法的有哪几类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7分)


参考答案:(1)从中央到地方大部分官僚的观望甚至抵制,变法的诏令得不到贯彻,变法的效果不理想。(3分)
(2)主要有儒生、官僚、军官、太监、僧侣和几乎全体满族人;(4分,写出四类即可)
说明:变法措施过激,触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遭致他们反对;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忽视了变法的策略性。(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讲新政的只有李端棻一人,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比较得力,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公开反对,拒不奉诏。”信息从中央以及地方官员对待变法的态度去概括作答。第(2)中第一小问分类从材料二中“损害了所有毕生;在所有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侣”等信息分类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变法触及阶级利益以及维新派变法经验以及策略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