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商业的发展》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7-17 13:03: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四?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材料五?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
(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10分)
请你谈谈今天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新功能。(2分)


参考答案:(1)作用: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沿河的防洪和农田灌溉;带动了沿岸城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繁荣;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8分)
(2)原因:海运兴起;铁路修建;城市的兴起,陆路交通的日趋发达;清政府不治理运河;列强侵略。(10分)
新功能: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道;旅游业发展。(其中任意一点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四中的“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可以得出“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这一积极作用;根据“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可以得出“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根据‘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可以得出“带动了沿岸城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繁荣”;“有利于沿河的防洪和农田灌溉”则要由所学知识得出。
(2)根据材料一地图及图例可以得出“铁路修建;城市的兴起,陆路交通的日趋发达”两个原因;根据材料五中的“改由海运至天津”、“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依次可以得出“海运兴起”“清政府不治理运河”和“列强侵略”三个原因。第二问“新功能”则需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得出。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产生的原因在于农村专业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农村专业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从而促进了市镇的产生和发展。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苏州全晋会馆(右图)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古运河西岸,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集资创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也是“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与此相关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当时苏州运河流域经济繁盛,商铺众多 ?
②晋商注重联络乡谊
③晋商在当时实力雄厚?
④全晋会馆是从事汇兑、存款、放款的场所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①②③理解正确,④不对,会馆不是专门的金融机构。
点评:所谓组合式选择题,就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根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它的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它能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对历史线索或知识体系的认识、把握程度和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长安和扬州城在隋唐时期是大放异彩的城市。
(1)隋唐前期长安城有何地位?城市经济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后期,扬州城被誉为“天下之盛,扬为首”。简要指出“扬州之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后期谚语称“杨一益二”。长安和扬州在唐后期的城市地位各是什么?变化的政治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唐前期唐长安城是全国的民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商业经济超过以前各朝代。
(2)扬为首的原因:①交通发达:运河、长江、海运等水上交通发达;②安史之乱、北方战乱、扬州相对安定,北方人口中又一次大量迁往扬州;③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带,南北朝以来的江南,长期开发,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十分繁荣。
(3)唐后期,长安是唐的政治中心,扬洲是唐的经济中心。根源:北方落镇割据,经济重心南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明朝以前中国社会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③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④ “海禁”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