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1 05:05:42
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和孙中山都对本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材料一?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等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三?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依据材料一,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实际原因又是什么?(7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8分)
参考答案:
(1)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印度力量。(3分)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以至民族起义遭到失败。(4分)
(2)活动:致力于宣传实现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呼吁优先发展交通业,修筑铁路。(4分)
评价:注意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错误地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成功,民生设想基本停留于演讲和规划层面,实际进展不大,在当时的中国难以真正实现等。(4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唯一正确方法”等可以看出甘地的奉行非暴力的理由。其主要原因要结合所学只是进行回答,印度资本主义发展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无力也不敢用战争的方式达到目标。(2)从材料“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可以看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的主要的思想及行动。对于孙中山辛亥革命后的行动,需要具体的分析。一方面要认识到孙中山已经认识到民众的幸福、国家的富强是最求的目标,但是其错误的认为革命已经成功,显示出孙中山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孙中山全集(1)》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何种政体适合于我国?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当世界横遭暴力蹂躏之时,甘地建议人们走另一条道路,即非暴力主义。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他招贤纳士,既不求助于权势,也不乞灵于钱财的诱惑力,而是以下述教诲号召他们:“愿意追随我的人们,你们必须准备以地作床,身穿粗布,黎明即起,节制食欲,清理厕所。”他建议同伙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非暴力不仅用来反对暴政,也被用来反对宗教、民族间的武装冲突。
?——《圣雄甘地》
(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 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指出甘地的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其思想对处理当今的国际关系有何借鉴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作为个人来说,任何个人立场的和平主义信念,都是必须得到尊重。……非暴力是否可行,不是单方条件能够决定的。……对日本军国政府、希特勒的纳粹政府是无效的,更不要说以非暴力反侵略了。作为一个政治手段,号召者不能因为“非暴力”就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在预见对方可能使用暴力,可能导致大量民众流血牺牲的时候,领导者是应该有所顾忌的。?
——《重读<甘地自传>》
(4)针对中国抗日的方式,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否赞同?用史实简要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材料二、三,你认为选择反侵略斗争方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共和政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
(2)孙中山:暴力革命;甘地:非暴力不合作。
(3)发动了印度民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应以和平方式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途径,以暴制暴只会加剧冲突。
(4)观点:非暴力不适用于反法西斯。赞同。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明武装斗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正确方式。
(5)依据:立足国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学上是错误的东西,在世界历史上却可以是正确的。”甘地的经济思想复杂而独特,又充满矛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因此,他们能够恢复原始的手工纺织业。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二?自治是一座伟大的机构,……但中心始终是纺纱车,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它旋转。
——止默《甘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和斗争形式?(6分)
(2)据材料二,甘地认为印度自治的中心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思的观点。(7分)
参考答案:(1)根源:英国殖民者用机器大生产取代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2分)
对策:恢复传统手工织布劳动。(2分) 斗争形式:非暴力抵抗。(2分)
(2)中心:手纺车(纺纱车)(2分)
(3)甘地主张用手工劳动抵制机器大生产,具有反工业化倾向;
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或手纺车运动)运用非暴力抵抗以振兴民族经济,培养民族自尊、自信和合作奉献精神,在争取印度民族自治中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7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甘地认为印度贫困的原因是英国的经济的掠夺。甘地的斗争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消极的抵抗。(2)从材料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甘地实现自治的中心就是手纺车,抵制英国货。(3)甘地的手纺车运动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积极地方面,推动了反英斗争,消极的是这场运动具有明显的反工业化的色彩。
点评:甘地被称为圣雄,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构成了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对印度甘地的这一运动,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其积极地作用,也要分析的出其局限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
材料二:(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
请回答:
(1)上述两个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6分)
(2)这两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9分)
参考答案:(1)评价:材料一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3分)材料二认为甘地对“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3分)
(2)可能的原因:①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前者写于1983年,当时“文革”的左倾错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者完成于1994年,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已较为客观、公正。(3分)②作者的史观不同:前者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法,更关注甘地的阶级局限性;后者开始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思想,将甘地放在印度的文明演进史中加以考察,因而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3分)③作者掌握与依据的史料不同:因为史料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差异。(3分)
本题解析:本题是属于历史研究理论性的问题,材料表明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认知。重点注意作者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史学的特色。(1)要读懂材料,提取信息,材料一否定了甘地斗争的作用,认为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材料二则是充分的肯定了甘地的作用。(2)可以从时代、阶级、史料等方面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各项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是
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翻清政府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
D.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向地主收买土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属于民族主义,B项属于民权主义,C项是《临时约法》的规定,D项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民生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