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商业的发展》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7-11 04:48: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成这一情况的因素包括
①两汉政权对匈奴战争取得胜利
②少数民族内迁使畜牧区域东移
③中原移民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随着明清商业的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对士商的评价也悄然发生变化,抑商观念开始松动,甚至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弃儒从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              
——(明)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
材料二 ?开国百有五十年,承平日久,人材日多,生徒日盛。学校廪增,正额之外,所谓附学者不啻数倍。此者选自有司,非通经能文者不与。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
——文徵明《三学上陆冢宰书》
材料三?君讳篑……幼治书,年十九丧父居忧,读丧祭礼,乡党以孝称。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
——(清)朱彝尊《布衣周君墓表》
材料四?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
——(明)康海《对山集》
材料五?“正德年间,岁欠歉饥,蓄储谷粟可乘时射倍利”……(徽商汪平生)“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远近德之。”
——《祁门倪氏族谱》下卷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士商地位有何新的看法?(2分)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明清之际出现“弃儒从贾”现象的缘由。(2分)
依据材料四、五,指出明清时期部分商人的经商理念是什么?指出产生这种经营理念的思想根源。(4分)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清时期士人对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打破传统市商观念,认为市商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贵贱之分)。(2分)
人口增加使科举艰难;政局动荡,生计艰难,致使士人弃儒从贾。(2分)
诚信(不欺);重义轻利。(2分)儒家文化。(2分)
改变传统观念,弃儒从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分)
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致富后买房置地,阻碍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分)


本题解析:(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等信息可以得出当时作者打破传统市商观念,认为市商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贵贱之分)。
(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三概括”。由材料二中的“虽有一二幸进,然亦鲜矣”、“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 乡试所举不及三十”可知人口增加使科举艰难;由材料三中的“遭乱,乃弃学子业不治,就市廛卖米”可知政局动荡,生计艰难,致使士人弃儒从贾。
(3)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四、五”回答。由材料四中的“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可知是诚信(不欺)的理念;“不困人于厄,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可知重义轻利。这种观念如果找其思想根源的话,只有从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可以找到。
(4)题目要求“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明清时期社会对士商的看法和观念的改变,认为工商皆本,可知改变传统观念,弃儒从贾,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致富后买房置地,会阻碍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我国古代商业繁荣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宋元则是又一个新的高峰期,即第二个高峰期。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5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以世界市场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是人类历史主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步入世界市场的问题上,存在两个观点:
观点1:在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是早期世界市场体系构建的“引擎”(发动机)之一。由于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并推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铜币和其他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观点2: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至二十世纪初达到高峰。此时期,中国被迫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并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至七十年代初,一直被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隔绝在外。进入七、八十年代,中国重新进入世界市场,至本世纪,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1)据材料一的观点1,结合所学,概括16世纪和17世纪,“中国对国外白银大量需求”的原因,指出中国此阶段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6分)
(2)据材料一的观点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清朝后期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概述中国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在此阶段)所做的努力。(9分)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政府为反击美国封锁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概述七、八十年代中国得以重新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因素。(10分)


参考答案:
(1)(6分)商品经济繁荣;政府收税用白银;白银货币流通;中国白银矿产稀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海外贸易的发展。(任答2点得4分,不超过4分)。
主导地位。或主导国之一。2分。
(2)(9分)原因:鸦片走私及贸易;各类战争赔款;外国商品倾销;中国传统外销产品滞销。(任答2点得4分,不超过4分)。
努力:林则徐广州禁烟;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商战”、实业救国、提倡国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清末“新政”鼓励民族企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条件;义和团运动反帝斗争。(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任答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答出3点及以上得5分。不超过5分。)
(3)措施:(4分)一边倒(观点),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解释);抗美援朝;积极与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五项和平原则;(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得分。任答1点得2分,4分。不超过4分。)
国际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和权益;国际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平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任答1点得2分,不超过6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第一小问时间上,16、17世纪是中国的明清时期,白银是市场商品流通交易的媒介,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应和此时期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有关,特别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其次和张居正改革后政府的税收政策调整有关,至于中国白银矿产稀少,这个答案个人认为到不如概括为“白银矿产开采和供应量有限”更严谨科学,这个答案要点可以从材料“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反向求证可得。第二小问,从材料中“中国是发动机之一”可以得知,是世界市场的主要推动国之一。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首先关注提问的时间段,是鸦片战争前到20世纪初,分析白银大量外流的原因,考生可以以时间为轴逐一总结与白银外流有关的史实即可;在思考第二小问时,考生应注意把题干中的问题具体转化为“鸦片战争前到20世纪中国社会为遏制白银外流做出了哪些努力?”,然后仍然以时间为轴,针对第一问中导致白银外流的原因,来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中国社会做出的反应和努力,如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逐一对应思考作答;这类正反式提问的设计和答题思路技巧,考生要认真体会。
(3)本问主要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概括1949至60年代在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就即可;第二小问,注意审题是“国际因素”,然后把着眼点放在70、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总结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在疆域辽阔和国势鼎盛两方面,汉代中国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
——伯恩斯、拉尔夫合著《世界文明史》第Ⅰ卷
材料三?漫画

材料四?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

材料五?一九七二年二月十七日,在白宫门前的草坪上举行了尼克松访华前的欢送仪式。尼克松说:“尊敬的副总统、国会及内阁成员,尊敬的各位来宾,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新闻记者们,这几天来他们向全世界传递着白宫的信息,这正如我7月15日在这里的演讲一样,我宣布了这次(去中国的)访问,这次是和平之旅。我们不奢求通过一周的谈判,扫清中美几十年来的外交中的障碍。十月份在周总理和基辛格的谈话中说到,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两国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应该阻止中美在外交上达成共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政府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还将继续存在,但是我们必须做得是保留既有的差异,又不成为敌对国。如果这次访问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将会变得更安全,尤其是那边的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我希望后人会用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那块纪念碑上写的‘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用这句话把我的这次里程载入史册。谢谢,再见!”
——档案解密1972(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统治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4分)从世界地位的角度理解材料二。(2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文艺复兴与漫画图2反对的对象有什么变化?(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00年到1900年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迅速的情况、原因及其特点。(6分)
(4)根据材料五和你所知,指出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的有利条件,并用后来的史实证明中美两国的这些差异“继续存在”。(12分)


参考答案:
(1)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2分。表达相应的意思即可)
维系罗马帝国:罗马法。(2分)
理解材料二:高度赞扬了汉代文明的世界地位。(2分。答“汉代中国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并驾齐驱”也可)
(2)文艺复兴:把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反对基督教)。(2分)
漫画图2 :反对国王的神圣权力(反对专制)。(2分)
(3)情况:迅速增长。(2分)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分)
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提高更快。(2分)
(4)有利条件:美国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也是伟大的民族;美国阻挠新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破裂面临新选择);“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引起巨大轰动;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两国发表公告,引起了世界震动;中美两国曾是反对法西斯的盟友等。(10分,正确表达相应的5点就给10分)
继续存在:2分,回答一点就给2分。答案举例: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美国态度暧昧;美国试图实现“领导世界”的意愿;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方警告会见达赖等。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第三小问依据材料可知作者高度赞扬了汉代文明的世界地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主要把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启蒙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第一小问直接从图片中归纳趋势为迅速增长;第二小问结合题干时间1800—1900,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小问不同点主要从斗争方式、斗争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是巴黎市民进行武装斗争,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小问从图中1800—1900年间增长的趋势可看出1850—1900年增长的幅度高于1800—1850年间的增长幅度,进而概括出特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提高更快。
(4)第一小问要从访问是有双方意愿的,有利条件应该从双方去思考,还可以从国际方面去寻找有利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美国阻挠新中国的政策破产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破裂面临新选择,“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中美两国曾是反对法西斯的盟友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台湾西藏问题等角度来例举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