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维新思想》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时间:2017-07-11 03:44: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辟四门以开议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
材料二: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三:《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10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8分)
(3)综合本题所有线索,评价“西学中源说”。(8分)


参考答案:
(1)不得当。(2分)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或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而康有为却将孔子(在五经中)并未涉及到的西方民主、议院等思想附会到孔子身上。(8分)
(2)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或提出具体改革措施)(3分)1898年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3分);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2分)(如写出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上书光绪帝、组织保国会等具体史实,每个给1分,但不得超过2分,总分不超过8分。)
(3)“西学中源说”认为中国学习西方的某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可以减少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压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但“西学中源说”难免以西学附会中学,导致谬说流传,反倒不利于思想界接受真正的西学。(8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先说出观点,然后依据材料一中“特发民主义。……辟四门以开议院”和所学从孔子提出伦理观学说,克己复礼学说,以及德治等视角阐述孔子思想积极意义,康有为的思想将孔子思想中没有民主思想归咎于孔子,不适宜;第(2)问中结合所学,从变法的准备去思考作答,如“公车上书”、《孔子改制考》,以及成立学会、上书光绪帝、组织保国会等机构,维新期间的宣传措施去组织答案;第(3)问评价观点属于开放型试题,解题关键先从““西学中源说”的观点依据出发,从积极角度指出西学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消极角度从中国对西方思想的难以融入等角度思考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拜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种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哪一理论的评价
[? ]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
D.洋务思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 91ExaM.org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3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2分)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2分)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1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3分)
(2)(任意回答一例史实,即可,2分)
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3)①原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1分)
②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1分)
③“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2分)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答出一点即可,如果学生从某一观点概括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1分)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相关知识点是: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①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耸言危听。《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②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③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所以说,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其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第1问的“视角”问题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从材料中即可发现其研究角度。分析材料一、二、三,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分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变法者主观局限性;整体社会环境。
第2问根据所学任选一例说明三则材料第1问中的观点,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第3问分析材料四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根据所学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第4问“现实意义”,要导向改革成败因素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根据上述内容,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的成功需要有利的社会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是道家学派。B项是孟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思想。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驾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是一干扰配项,D项是现在的评价;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目的”之意的是C项。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