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唐太宗》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7-07-11 03:42: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首先考虑的问题大多是
[? ]
A.平定叛乱,巩固边疆
B.屯田垦荒,发展经济
C.推行和亲政策
D.设置机构,进行管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葡萄开始传入中原地区?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与吐蕃和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②派李勣、李靖讨伐突厥等少数民族
③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④唐太宗被西北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将相关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即嬴政)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材料三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欲常赐天下之人,节是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农时。”

?――(唐)吴兢《贞观政要·务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秦朝历二世即亡而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指出秦始皇和唐太宗在个人品质上的区别。古代中国帝王个人品质对其王朝兴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个人品质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历史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秦亡原因:秦帝王实行暴政,不亲士民,君主独治;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唐太宗实行德政,轻徭薄赋,君臣共治。
(2)个人品质:秦始皇暴虐多疑、缺乏仁义;唐太宗俭约、贤能、虚心纳谏。根本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
(3)其他方面:时代背景、事迹举措、历史功过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