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5 23:58:43
1、判断题 (8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凡是不能促进我们达到目标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应一概斥为无用。
——斯宾诺莎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证。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
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契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宾诺莎所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无用的东西”又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立法者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除立法权外,作者认为的国家权力主要还有哪些?(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以上三大思想家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1)目标是伸张和捍卫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权利。“一切无用的东西”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和基督教神学。(2分)
(2)关系:如果立法者违背了人民意愿,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重新建立新的立法机构。(2分)权力:行政权和对外权,都属于国王。(2分)
(3)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思想。(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选修2----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败
的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恺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曰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梁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
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 ”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
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7分)
参考答案:(1)“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力量强大,对共和的破坏;(2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工农群众,(2分);同盟会内部涣散、意见分歧(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是指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众的民主意识尚未觉醒,奴性顺民习性尚未去除。(2分)(只答到腐败的国民,未加以说明的不给分)
(2)政治法律制度等、国民的民主意识和国民素质等。(2分)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文明的根本,是国家强盛的根基;中国文明程度不如西方;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的教训(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
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潘汉典《君主论》译序
材料二?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材料三?他(马基雅维利)那些歌颂强者,宣扬暴力的主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为了实现统一的意大利这个最高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不仅如此,透过这些似乎骇人听闻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政治思想中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
——王锐生《马基雅维利》译序
请回答:
(1)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2分)
(2)马基雅维利所处的那个时代,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归纳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思想。(4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何种要求?(4分)
参考答案:
(1)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等。(2分)
(2)文艺复兴。人文主义。(3分)
(3)以“人”的眼光观察国家(摆脱神学的束缚);政治不受道德约束;宣扬暴力;权力是法的基础。(4分)
(4)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立统一(意大利)的国家。(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齐世荣主编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描述:问一位中世纪学者是哪里人,他的回答不是“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等国人,相反,他总以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作为答词,“我是坎特伯雷人”、“我是加泰罗尼亚人”等。这种现象表明?
A.庄园的分散性和封建等级制的特殊性使西欧社会处于王权衰微、分裂割据的局面
B.封建等级制下封臣只向封主宣誓,忠诚于自己的领主而非国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
C.在当时情况下,西欧中世纪的人们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晰的国家观念
D.学者们处于对自己领主的忠诚、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王权的鄙视有意回避国家概念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是有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论述,中世纪的欧洲,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国家观念,封建王权软弱无力,封建等级制盛行,国家处于半割据状态。故最佳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法兰西王国时期的一份文件写到:“(我)在上帝的名义下,为了自己的灵魂得到好处……今将某地某区产业交出。其条件如下:在我活着的期间,我将从您(指教会贵族)的手中,将以上产业接受过来,作为您对我的恩赐,我为了享受其使用之权,每年付给您或您的继承人若干财务物。”它反映了
A.富有的上层人物向教会捐献财产
B.自由农民农奴化
C.采邑制确立
D.国王将土地赐予教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采邑原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于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以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最初是查理·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期间(714年至741年)实施的改革内容之一,是对土地占有形式的改革,即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结合材料“今将某地某区产业交出。其条件如下:在我活着的期间,我将从您(指教会贵族)的手中,将以上产业接受过来,作为您对我的恩赐,我为了享受其使用之权,每年付给您或您的继承人若干财务物。”最符合采邑制的特点,其他的说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所以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