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3-05 23:50: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理解“掘墓人”、“守墓人”的含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掘墓人”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守墓人”说明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因此C符合题意。A、D的表述不合题干主旨, B不能说明“掘墓人”和“守墓人”,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的需要,最突出地、最尖锐地反映到粮食问题上来……1917年就开始闹饥荒了。1918年1月,粮食部门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21.8%;2、3两月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36.5%;4月只采购到14.1%;5月只采购到12.2%”……富农拒绝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粮食,投机贩卖和黑市贸易猖獗。”
——叶书宗《苏联的革命与建设》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1分)由此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达到了什么目的?(1分)?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分)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2分)它在农业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4)据材料三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围攻的方法”的实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形势:苏俄政权粮食严重不足。(1分)政策: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目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分)
(2)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工农联盟出现危机(1分)
(3)方法:实行新经济政策。(1分)具体措施:农业上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分)(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一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


——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


材料二:政变并非像晴天霹雳那样突如其来……回答是:根本性的变革触动了整个社会机体和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

——戈尔巴乔夫著《八月政变》


(1)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变化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政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根源: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八一九事件。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起苏联的混乱。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示范作用的是
A.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D.沿海城市的开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理解“对沿海地区、示范作用”。ABCD项都现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对放开放的体现,然而“示范作用”应是从特区方面来考虑。从对外开放格局来看,最早的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进而带动沿海其它地区和内地的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排除BCD项,故A项正确。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
点评: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方面成就突出,从而逐渐形成了外向型为主的经济结构。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对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改革与开放起到了示范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