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九)

时间:2017-03-05 22:51:1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C、西方的和平演变?
D、苏联政局动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4分)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4分)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10分)


参考答案:
(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任答一点,共1分)
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分)
新:有限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分)
(2)(答案要点)(10分)
?
材料三
材料四
观点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1分)
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1分)
论据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3分)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3分)
论证
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结合已学史实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积累资金重工业,结果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2)问,本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提取材料观点,材料三中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材料四“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再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行论证。作答时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归纳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和政策的随意性。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成立的基础是
A.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了第二国际的破产
D.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