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新思想的萌发》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3-05 22:40: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 断题  严复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实施民主政治,需从教育入手 
②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 
③从根本上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
④实则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严复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如立即实行民主政治,将导致社会混乱,故应从教育入手,“开启民智”,这是较温和的政治主张,①②正确;他主张在中国暂缓实行民主政治,但并不是维护君主专制,反对民主政治,③④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梁启超曾经说过: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这样评价中日两国,三十年后,日本强盛,中国弱小。日本的考察团,考察政治体制,归而行之;中国的考察团主要是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购而用之。”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梁启超认为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上存在差异。中国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日本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明治维新。结果“三十年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惨败。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为其仿效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故选C。
点评:维新思想的影响:
1、抨击封建专制,促进民权兴起;
2、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促进人民觉醒,激发了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强调是维新变法运动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所以所学史实可知B项符合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主张,A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主张,C项符合康有为的变法特质, 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观点,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
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B.科学技术
C.民本思想和制度
D.自然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可以看出,材料中所说的道,指的是传统的思想道德而不是科学技术,因此A正确B错误。故选A。C项错误民本思想和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道德标准的基础上的;D项明显错误。
点评: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材料既反映了传统的思想在受到冲击的情况。具体表现由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维新改良;陈独秀则主张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