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新思想的萌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3-02 07:41: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世纪70年代,有一个官员说“彼之人(外国人)无礼乐教化,无典章文物,而沾沾焉惟利是视,好勇斗狠,恃其心思技巧,以此为富强之计……而所谓天赐勇智,表正万邦者,要不在区区器械技巧之末也,曰有本在。本,何在?在民。”上述引文的基本主张是?
A.民为邦本,要依靠人民使国家富强
B.学习西方,把先进技术用来维护礼乐教化
C.实行变法,既学西方又保持传统
D.反对洋务,借民为邦本来抗拒任何新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1)以上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各是什么态度?(6分)
(2)材料三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二有何不同,你认为形成材料三观点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是洋务派,不主张学西方政治;材料二是维新派,主张学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三是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6分)
(2)材料二主张保留皇帝,材料三坚决主张推翻皇帝。原因有戊戌变法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已无可挽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了进一步地发展。思想上,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以西方民主的思想武器,掀起了革命的热潮。(6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出自洋务派张之洞,材料二出自康有为等人,材料三出自孙中山等人,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2)本问实际上是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不同,维新派主张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推翻皇帝,实行民主共和,再根据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
点评:本单元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说明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选取的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漫画等,主要考查各派别的思想主张以及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重点区域是维新变法思想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部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文献是(? )
A.《狂人日记》
B.《孔子改制考》
C.《庶民的胜利》
D.《文学革命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目中描述的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其作品是B项,C是李大钊的D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A是鲁迅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大臣力排众议,主张积极改革,强调:“文明输入国不必自傲,文明输出国也不必自卑,某一个文化为别国所吸收,这种输入品即为吸收者所拥有。譬如人吃猪肉,消化后变成人的血肉,谁能怀疑吃猪肉的人,他的血肉是猪的血肉而不是人的?”这位大臣最可能出现在(?)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是?
[?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谭嗣同?
D.严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