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3-02 07:40: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大国的兴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22、23题。
小题1:近代以来,日本从希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企图成为世界的主角,经历了两次兴衰浮沉。下列各项属于日本第二次崛起原因的是?
①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
②“冷战”格局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机遇
③通过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发展?
④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小题2: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展?②赫鲁晓夫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④戈尔巴乔夫改革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但是,张培刚先生后来反思认为:兰格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一开始可能由于热情,可是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在1960年代以后就慢慢不行了,和这两点是有关系的。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之间,到底是谁影响了谁,现在也没有说清楚。有人认为,罗斯福受凯恩斯的影响,罗斯福甚至和凯恩斯讨论过;也有人认为凯恩斯是受新政的影响,因为新政在先。
材料三 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从过去五十年来看,历次的危机,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家都自然想到应让政府来拯救危机,而且都是简单地用政府扩大开支的办法刺激总需求。好像是有一定效果,实际它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这对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后遗症。因为你过度开支,产生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欧洲很多国家的债务实际是永远无法还清的,以至于经济潜力完全被透支了
——上述材料摘编自《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张培刚先生对苏联模式的反思?(12分)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计划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发展方法方面的异同点?(4分)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三的观点?(9分)


参考答案:
(1)反思:①张先生认为苏联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存在官僚主义,二是缺乏激励机制。(4分)②苏联模式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通过政府计划和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和管理生产,否定了市场的作用;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缺乏创新。(4分)③苏联模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和特权思想,不利于生产者劳动积极性的发挥。(4分)
(2)①同:国家干预经济。(2分)②异:计划经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发展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凯恩斯主义注重政府干预经济的同时,并未放弃市场经济。(2分)
(3)观点一:材料三的观点是正确的。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过多的干预了企业的经济活动,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②政府通过扩大开支刺激有效需求导致通货膨胀。③福利国家建设客观上造成“惩勤罚懒”的后果,造成政府财政紧张。(9分)
观点二: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国家在经济生活中要有所作为,克服盲目竞争对经济的破坏。②适度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③福利国家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9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有用信息“官僚主义”、“激励机制”,说明张培刚先生的反思集中在两个方面:苏联如何克服官僚主义和如何进行机制奖励,并且要从体制上简要分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官意志和个人独断、激励机制的缺失等对苏联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归纳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和凯尔斯主义出现的不同点,即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苏联依靠行政手段而排斥市场活动;美国强化政府干预而未放弃市场经济。
(3)首先从材料三中归纳出核心观点,即凯尔斯主义的实行将会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灾难,在此基础上明确表达自己的主张,即赞成还是反对,然后结合所学内容寻找相关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即可;如果赞成则主要列举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如果反对则主要列举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西方有分析家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富有进取精神并能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这一经济形态经过现代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仍能发挥生命力。下列选项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斯大林模式下的国营农场?
B.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 ?
C.赫鲁晓夫时期的集体农庄?
D.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农业的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列宁的意图是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