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维新思想》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十)

时间:2017-03-02 07:31: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B.断发与留辫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
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
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称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以此为政治理想的运动是
[?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实业救国
D.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以郑观应为首的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的是:
A.和外国商战
B.建立民主共和制
C.办新式学校
D.实行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2分)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1)相似际遇:国家贫弱,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2分)
史实:战国时期秦国贫弱,守旧势力强大;受到其它诸侯国侵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国内人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4分)
(2)改革派力量的大小;变法措施落实与否;守旧势力的强弱。(任两点得2分)
(3)商鞅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富强;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2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提取材料信息“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进而得出结论。
(2)对比两段材料信息,材料二“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
材料三“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从改革与守旧势力的对比、改革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回答。
(3)材料四现象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但是改革的进程是艰难曲折的,联系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但是商鞅本人惨死;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