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十)

时间:2017-02-10 19:11: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面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不仅地区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互动百科网
材料二 在吐蕃乌思藏地区,最初:“蒙古成吉思汗取得了汉地的皇位,镇摄整个国土,对诸皇子分封土地之时,以及后来在历代皇帝之时,出现了划分拉德、米德,清查土地,计算户数的各种制度等。……蒙古薛禅皇帝之时,治下有11个行省,吐蕃三个却喀虽然(人口)不到一个行省,但由于是上师(帝师)的住地和佛法兴盛之区,所以也算作一个行省,这样(总共)有11个行省。”
——《汉藏史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怎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与行省是不同的,请叙述元、清时期主要的管理机构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8年奥运会前夕,在达赖等藏独势力和西方“民主人士”策动下,出现了一系列暴力事件及“和平请愿”的闹剧。请结合材料二内容批驳其“藏独”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省界犬牙交错,无险可守,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贾谊《过秦论》,总结秦亡的教训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西汉的哪一项政策相呼应

A.世卿世禄
B.独尊儒术
C.反击匈奴
D.与民休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指秦代没有实行仁政而过度的严刑峻法将百姓逼向了其对立面,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所以汉代吸取了秦代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制定的赋役很低只有三十分之一,即“三十税一”,答案选D,A B C三项不是仁政的表现。
考点:西汉初年的社会
点评:西汉初年的社会特征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对象有政治方面的郡国并行体制,经济上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思想文化上推行的黄老无为之说。材料考查了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经济根源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刺史制、封国制
B.三省制、封国制
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一省制、刺史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承秦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废除了封国制,刺史制在汉武帝时创立,三省六部制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一省制在元朝实行。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制度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②郡县制和④行省制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①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③三省六部制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所以答案选②④D项,A B C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