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十)

时间:2017-02-10 17:45:3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涵了很多处世哲学,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等。这说明古代中国人
A.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重天命轻为人的处世理念

C.农本儒本的社会意识
D.重农业重儒学的处世道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地位问题,所以A、C、D的说法均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要太突出,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体现了一种避世的思想压抑了人的积极性,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处世观念·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上看是属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特征。但仍然是奴隶社会的性质,所以①的说法错误,其余三个说法都是其产生的某方面因素,故本题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做事情要推己及人。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兼爱”思想指的是无差别的爱,关心人应该没有远近差别;“礼治思想”指的是治理国家应该依靠礼仪规范;非攻是反对战争。因此答案为A。BCD三项与材料离得较远。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但是没有获得正统的地位。西汉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学生应该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4分)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4分)


参考答案:(1)表现:克己复礼,正名。(2分)原因:春秋时期是社会变革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以及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孔子的思想主张从“维护周礼”的角度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联系材料一中“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从孔子思想不适应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的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属于比较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不同点,可以结合所学董仲舒何朱熹思想特点从神化君权和哲学化、思辨化的角度比较分析;第二小问原因可以联系所学从二者思想来源的不同从董仲舒吸收阴阳家等思想,而朱熹则是从思辨哲学的角度形成。
(3)该问属于开放论述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属于观点论证题,解答本题要现依据材料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论证。同意“曙光说”可以从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的角度进行论证;同意晚霞说的可以从明末清初政治、私心阿哥以及经济发展均没有摆脱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B.孟子“性善论”

C.老子“无为”思想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救灾”,强调的是天灾,即大自然的惩罚。可知,统治者重视处理“天人关系”。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天人关系”无关,排除AB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天人感应”学说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