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七)

时间:2017-02-08 00:05: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列举了李贽对多个事件的看法,关于个性自由的,关于反对男尊女卑的,还有适时而变,进行起义的,实质上这是对夫权、君权等绝对权威的挑战和不屑,总之是反对封建礼教,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中李贽思想的整体宏观理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不能片面看问题。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是始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目于孔子大 过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音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 张有哪些发展?(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6分)


参考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只要找到有效信息归纳即可。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可知要求实行福利制度,并且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还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根据材料二可知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吸收为他所用的内容、改造和利用。这样做的原因是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减少变法的阻力。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东西方的圣人?孔子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一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四  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6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礼法并用;认识并利用规律。主要背景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荀子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发展概况的掌握。回答第一小问时要所学知识及材料“人性之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语句归纳总结答案。回答背景时要联系“百家争鸣”的背景回答。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地位变化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楚材料“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可知,二董仲舒是在推崇荀子;而材料“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说明朱熹是在否定荀子。联系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及南宋由于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的背景回答原因。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作用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首先要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的内容回答。材料二与材料四强调通过历史检验,借鉴荀子的某些观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等服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荀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