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2-07 23:35: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


参考答案:
(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什么时期,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一思想繁荣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思想繁荣的到来的原因。
(2)从古代史来说,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四大发明辗转传至欧洲。影响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等等。题目第一段,明确说到“亚欧非科技文化创新”以及“火药武器”;而近代以来,17世纪科学革命和18世纪启蒙思想又会影响到中国的近代化历程。题目第二段,明确说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关键词都需要在答案中体现出来。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可以从这些方面总结叙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说:“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2001年,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的组织是( ? )

A.欧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不要轻率地否定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在刚刚起步时的艰难探索。对这段艰难而光辉的历史,和创造了这段历史的我们的前辈,我们永远充满敬意。”
——《瞭望新闻周刊》改革开放特别报道
材料二?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伟大历史转折,将新中国60年分为前后两个30年。在前一个30年里,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后一个30年中,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上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8月13日文章:新中国60年基调评说
材料三?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大陆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世界的经济排名不断跃进。其GDP在2000年超过意大利,2005~2007年连续三年超越法、英、德,仅次于美日,成为全球第三,2010年,中国又超越日本,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台湾《经济日报》中国GDP超越日本的迷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和国在刚刚起步时(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要成就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之间有何关系?(1分)第二个30年主要成就有哪些?(2分)
(3)进入21世纪以来,为什么中国的经济能够加速发展?(3分)


参考答案:(1)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2分)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2分)
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1分)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2分)
材料三?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日:“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O
(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什么决策?(1分)这一决策有何影响?(2分)
(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3分)


参考答案:(13分)(1)鲁迅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的思想”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解题的关键是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第(2)题主要是考查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题目是考查唐太宗观念对当时民族关系的影响。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康熙帝在台湾设府管辖及组织开发意义的再认再现。第(4)题是对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考查,要从顺应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秦朝希望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二世而亡,实践表明愚民政策并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唐代的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我国的民族融合,巩固了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国家;清代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古代王朝的措施要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