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07 22:57:46
1、判断题 《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
B.《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诗经》材料中提出“思无邪”即思想纯正的意思,思想属于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因此选C。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点评:要注意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理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儒家思想又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2分)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此原则下,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活动?(4分)
(2)材料二的照片中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2分)此事有何重大意义?(4分)第二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分)
参考答案:(1)这些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活动:参加日内瓦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 从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强弱,不论其制度,可以和平共处。各国人民有权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等描述,应该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小问可依据史实回答,如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等。(2)此问主要联系教材所学,其大笑的原因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回答意义可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等方面考虑。第二年即1972年取得的成就包括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点评:此题以现代中国的外交为核心,考查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成就等,既有史实的考查,也包括分析概况等能力方面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桂钿先生认为,如果统治者的举措是正确的,具有进步性的,那么为其服务的统治思想也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应该承认这种思想的进步性,根据此种观点应该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错误,C D两项与材料观点不符。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经他的改造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②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③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④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