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7-02-07 22:09: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形者,有生之本”等,可知,材料中王安石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与之对立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分析选项,可知,A“心外无物”扩大人的主观感受,即是唯心主义,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属于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心外无物”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
A.夏商西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代表各阶层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
材料二:对人 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史》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子认为仁义礼乐产生的原因?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的道德观与文艺复兴时期有何不同?(4分)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旧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有何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原因: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治国理念:无为而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出处“老子”可以得出,考查的是道家思想主张,引文大致意思为:世人失去道,圣人才教人以德。道德善良失去后,圣人才教人以仁。失去仁义之心,圣人才教人以礼。而倡导礼就是忠信的缺乏,这也是祸乱的源头。联系所学知识,得出老子的处世哲学。
(2)根据材料所述,文艺复兴过度强调人的欲望,为了防止社会动乱伏尔泰指出“遵从孔子法规”,强调人的道德建设。“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艺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中国人)的学生了”可得出伏尔泰对中国儒学的崇拜,结合所学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所述家庭伦理道德“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而”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可以得出个人道德比公共道德发达;”“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可得得出以家庭为中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术、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韩非子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所以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法、术”等关键字眼即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韩非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福祸相倚,无为而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A不对,体现儒家“仁”“仁政”思想;B不对,体现法家法治思想; C不对,体现墨家“兼爱”“非攻” “尚贤” 等思想;D正确,体现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诸子百家。
点评: 用表格法识记。
派别、代表、著作
思想
儒家孔子
“六经”
①核心是“仁”
②政治:以德治民、克已复礼
③教育:有教无类
儒家孟子
《孟子》
①仁政和民贵君轻?????????????????????????????????②性本善????
儒家荀子
《荀子》
①仁义、王道并用,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②性本恶
道家老子
《道德经》
①万物本原是“道” ;不停运动,对立面相依不断转化。
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道家庄子
万物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能获精神自由
法家商鞅
中央集权、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
法家韩非子
①依法治国(法术势、中央集权)?????????????????②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故应改革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和节俭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