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7-02-07 22:09: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西汉建立之初的约70年的时间里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

A.法家思想
B.道家的黄老之学
C.儒家的仁政
D.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西汉初年需要恢复经济,为适应修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黄老思想一直占支配地位。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的两派,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黄老之学使西汉初迅速恢复了元气,故B为正确答案。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渐被董仲舒新儒学代替,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初的政治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人物中“当举世大乱时,不因人类之残贼凶恶,而怀憎恶厌弃之意,且极力推明人皆可以尧舜”的是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D  荀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选项内容和汉朝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直接关系的是

A.“举贤良对策”
B.“君权神授”
C.“性善论”
D.“克己复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B项符合题意;A是汉武帝选拔人才的方式;C是孟子的思想;D是孔子的主张。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且此时的儒家思想已是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是他的座右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他主张君主专制独裁
B.他认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C.他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
D.他认为君主的意见高于法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情况,可以运用排除法做。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皇权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而选项C“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不恰当,应是排除君主在外的其他人。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本题以韩非子为做题的切入点,在理解他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言无二贵,法不两适”的内涵,体会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理念,是皇权至高无上。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A.启发诱导
B.学思结合

C.因材施教
D.温故知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中人以上、中人以下”指的是不同的学生,所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而要去因材施教,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因材施教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