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八)

时间:2021-07-03 05:17:1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主要是由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五计划成功实施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故A排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起宏观调控的作用。故C、D两项排除;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候(中国明朝),英语只是住在英格兰的不多的几百万人的母语。二次战后大英帝国瓦解了,遗留下来的英语成为国际公共财产。它不再是英国一国的语言,它是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以英语为主要母语和全国共同语的国家有: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原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大都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20世纪晚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超过3亿5千万,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超过7亿。全世界的学校大都有必修的英语课程。英语出版物比任何语言都多。
材料二?英语在美国,随着国家的兴盛而发达,渐渐产生地区性的变异,形成“美国英语”。两次大战期间和大战之后,美国的人员和物资像潮水似的输往战胜国和战败国,同时带去了美国技术和美国英语。当时,各国的闾巷儿童都喜欢学讲几句洋泾浜英语。联合国设立在美国的纽约,无意中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英、法、西、俄、中、阿拉伯),原始文件的80%都是英文。在没有发明配音技术时候,全世界看美国电影,同时就是学习美国英语。美国电视渗透到世界各国的穷乡僻壤,美国英语和美国生活走进了家家户户。今天国际互联网络上的文字,至少有90%是英文。航空时代需要一种、而不是两种航空语言,英语已经独占鳌头。世界各国的飞机场都见到美国的游客,英语是国际旅游语言。美国是今天的科技大国,英语成为科技语言。科技新术语大都以英语为造词基础。国际会议一般规定用英法两语,实际常常只用英语。英语泛滥世界,主要的推动力来自美国。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岁学人周有光·新浪博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作为国际共同语的特点和表现。(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语成为国际共同语的原因。谈谈你对国际共同语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使用英语的国家多,涉及人口众多、通用范围广、英文出版物最多、学习使用方便、成为多国官方语言。(10分)
表现:在世界政治、贸易往来、文化教育、电脑网络、科技术语、国际旅游等方面被共同使用。(5分)
(2)原因:英国曾经的世界殖民帝国,占有广大殖民地;美国兴盛的推动;联合国使用英语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8分)
认识:国际共同语言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流行范围取决于母语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及国际环境等。(2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及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解答该问,关键是对提问的理解,它的意思是:英语在国际使用中的特点和表现,然后依次梳理材料,依材料顺序内容简要概括即可。如在材料一中,材料列举了使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将之概括为:使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多等等;第二小问,首先要找到材料中的具体使用表现,然后高度概括提炼,归纳为几个方面,这是我们的思路和能力问题,结合具体变现依次可以概括为:联合国与国际会议——政治交流,美国的物质和技术——贸易与科技,电影——文化教育等等。
(2)本问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和概括问题的能力。要注意的是总结英语成为国际语言的原因时除了注意材料外,也需要补充所学教材的相关知识,世界联系和交流的日益密切为之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小问思路放在提问上,将提问具体化,如“谈谈你对某种语言成为国际共同语的认识”,除了可以谈它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其成为国际语言的因素外,也可以谈谈国际共同语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学者描述近代中国经济状况时说“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
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上述表述理解准确的是
A.形成了有层次的南北经济差异分布带
B.反映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
C.出现了农牧工彼此封闭相互排斥状态
D.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分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状况。A项中“南北经济”从材料中体现不出;C项中“封闭排斥”体现不出;D项中“自然地理决定了经济分工”体现不出。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②封建制度的终结 ?③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④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所给时间(1911-1937)可知 ②错误,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下面关于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史实是独立存在的
B.史实经后人的思考才有意义
C.史学及其意义是在思想或精神活动中同时产生的
D.历史事件背后必然有行动者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