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预测(2020年押题版)(三)

时间:2021-07-03 04:52: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阿Q正传》中描写有人进城后被剪掉辫子,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

[? ]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鸦片战争
D.北洋军阀统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1903年,我们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事情是
A.人们可以乘坐火车外出游玩
B.人们可以乘坐轮船在各航线游玩
C.人们可以乘坐汽车外出旅行
D.人们可以乘坐飞机外出旅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火车
B.电车
C.电报
D.电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于1882年,时间与题干不符;汽车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与题意不符合;电报在中国发展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题意不相符;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于19世纪中期传入中国,与题干中的诗所述特点相符,因此选A。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点评: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性选择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对材料来源、作者、时间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准确的做出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为上海档案馆珍藏的1929年6月6日至10月20日召开的首届西湖博览会照片。在博览会期间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乘坐汽车、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来参观
B.参观博览会的同时吃西餐
C.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博览会开幕式
D.把博览会的情况打电话告诉朋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