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20年押题版)(十)

时间:2021-06-24 07:06: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从“文革”当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不包括?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民主法制建设
C.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制
D.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还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危机,长期的危害将不可预计。面对这场浩劫,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利用核能需要谨慎从事
B.核能的研究和使用弊多利少
C.人类需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
D.这不会影响到人类在核研究方面的步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人类研究和使用核能的历史上,像福岛核电站这样的惨剧并非只有一例,但是总的说来,核能对人类是利多弊少,短时间内,人类在这方面的脚步不会停止,但要从这样的事件中去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因此选B.
点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近年来高考历史的重点所在,三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落脚点,因此这部分的内容考查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侧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生产力的推动、引发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这部分内容多在非选择题出现.注重考查考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比较能力。可以预见,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和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引入,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近代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可能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向。 同学们需要重点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科技革命不仅是一次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社会变革。 2.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详见下一专题)。 3.科技革命的启示以及应对策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其宗旨是
A.消除国际贸易壁垒
B.世界共享
C.促进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
D.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多边国际协定。B项指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的贸易原则明显有利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特别是美国,而不利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C、D两项都不能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
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上材料和问题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2)原则:分权制衡;目的或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或防止出现专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民众利益。
(3)发展: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五权分立”学说。理解: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4)吸取古今之精髓,兼收中西优长,结合国情并与时俱进地加以时代创新。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本题解析:本题是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考查。要结合材料信息,进行东西方政体的对比,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国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建设。题目考查的是重点知识,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793年清乾隆帝复信英王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
A.统治者自诩为天朝上国的闭关心态
B.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C.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外贸无意义
D.乾隆帝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反对外贸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要理解材料中“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的观点。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