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20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1-06-24 06:52: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内河航运的衰败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
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小苏州到小上海,上海于20 世纪 20~30年代获得发展。因上海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较早瓦解并程度更深。故选C。内河航运的衰败影响最深的是长江沿岸的城市,而非上海;B项错误,在近代民族工业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很薄弱,不足以支撑一个城市的繁荣;D项明显错误,说法太绝对。
点评: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民族工业和洋务企业,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由此开始,这也使得中国近代的城市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中国的洋务企业的作用和近代民族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这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中写道:“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在《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二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上述趋势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哪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潮流我们如何积极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趋势:经济全球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4)表现:商品、资本、人员、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5)应对:加入WTO;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法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不可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法律是君主个人意志的体现,皇帝集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1)请回答:秦始皇所确立的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1分)该制度的核心又是什么?(1分)
材料二?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而第三次征服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德国法学家耶林格
(2)材料二中的“法律”指的是罗马法它包括哪些内容?(2分)简述罗马法与近代法学之间的关系。(2分)
材料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是什么?(1分)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3分)
(4)该图所示的文献体现了哪两大原则?(2分)它的颁布又有什么意义?(2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无一例外地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不可动摇的宪法原则。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2分)


参考答案:(16分)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核心是皇权至上。(1分)
(2)公民法,自然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2分)
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分)
(3)主权在民的思想。(1分)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3分)
(4)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2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标志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2分)
(5)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述材料,请回答(1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3分)
(2)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3分)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4分)


参考答案:(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分)。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4分)


本题解析:此题很简单,都是考查的基本的常识性的问题。(1)1954年宪法是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2)这部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点评: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国家机构和组织原则,规定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54年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的成就,为以后的国家机构的建立和有效地运作提供了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
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
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
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
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
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5分)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8分)
(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
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6分)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2分)
(2)主张:主张易服。(1分)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4分)
(3)政治、思想因素:图二:政治上: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图四: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答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思想上:改革开放,打破个人崇拜,思想获得了解放,审美多元化。(言之有理即给分)(8分)
(4)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4分)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目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2分)
(5)影响因素:①物质生活水平;②思想开放程度;③社会政治气氛。(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社会习俗的相关知识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康有为的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图片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根据图片,结合生活习俗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第(5)问,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