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 06:39:09
1、判断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乡村危机,实质上是指农民的生存危机,表现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停滞与农民生活的持久贫困,挣扎于生存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危机达到一个高潮。原因是多方面的……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益商品化的中国农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1934年美国实施《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从而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更使农村走向破产。另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及其对工农红军的多次军事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侵略的步步加深都给中国农村带来严重灾害。总之,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走上极度衰落与崩溃之境。
——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原载《史学月刊》
(1)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形成的原因。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致力于乡村建设,请指出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下面是1949年—1992年中国钢粮产量表。
产品 | 单位 | 1949年产量 | 1952年产量 | 1976年产量 | 1992年产量 |
钢 | 万吨 | 15.8 | 135.0 | 2046.0 | 8000.0 |
粮 | 亿吨 | 1.1 | 1.63 | 2.86 | 4.42 |
参考答案:
(1)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列强向华倾销商品;白银外流,物价下跌;水旱灾害频繁;内战不断;日本的侵略和掠夺。(6分)
(2)“生产发展”的举措: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答出其中1点给本问满分2分)“管理民主”的举措: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2分)
(3)钢产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粮食的增长幅度。(2分)解放前我国几乎没有重工业,工业起点低,解放后,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政策。(4分)
本题解析:
(1)本问的解答主要依据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把握。如“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等。
(2)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经济”和“政治”措施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第1小问是对材料中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进行说明即可;第2小问要结合当时中国现实情况回答。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重工业几乎为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重工业尤为重视。
(4)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会后采取的措施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开始于()
A.平反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B.通过《关于党的若干问题的决
C.在农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D.试办经济特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探索就开始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 ]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
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以后;? D不对,1992年十二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点评:表述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表达"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此类选择题难度不大,一般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解题的关键是对史实要熟悉,表述型选择题另外还注重考查教材中的隐形知识,针对这一点,如果出现记忆不清时可尝试连读法,即将题干和选项连成一句话多读几遍,并联系相关的史实进行推理,选择感觉最恰当的一项.也可对比分析其他几个选项,采用逻辑推理法解题,即结合所学的其他已知知识的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改革开放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的,这个基本国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30年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坚持市场取向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坚持市场取向是改革的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之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我国30年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