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练习版)(三)

时间:2021-06-24 06:32:5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莽曰:“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注:音专,愚昧)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注:疲惫衰弱)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摘自《汉书王莽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制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和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6分)
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贩卖人口;有奴婢制度。(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9分)
商鞅变法把握了社会转型提供的有利时机;有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符合先进的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3分)王莽改制采取的措施是恢复旧制(土地国有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3分);其措施是对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挑战。(3分)


本题解析:(1)依据“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注:音专,愚昧)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逐一归纳,即可得出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贩卖人口;有奴婢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即为商鞅变法把握了社会转型提供的有利时机;有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符合先进的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依据材料概括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王莽改制采取的措施是恢复旧制(土地国有制),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地主阶级的不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
B.实现民族同化
C.完成鲜卑封建化
D.巩固对黄河流域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作为最高统治者,他采取的任何措施,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各项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相地而衰征?③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 ?④尽地力之教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②相地而衰征是指春秋时期齐国改革;④尽地力之教是指战国时代李悝在魏国改革;①为田开阡陌封疆是指战国后期商鞅在秦国变法;③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因此D符合题意。
点评:排序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