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四)

时间:2021-06-24 06:31: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该图体现了古代中国农村“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洋布的大量输入
C.民族工业的兴起
D.洋务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进入近代以后,“耕”与“织”分离的直接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洋布的大量输入。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面是某班学生在整理过去的错题中的一道。题干,组合选项,正确答案分别如下:(? )



根据选项及答案判断该题比较的应该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B.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
C.董仲舒新儒学和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毛泽东和周恩来没有提出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叶剑英在1981年提出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是邓小平,答案为D。
点评:此题很简单,出题者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认识和掌握,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国两制”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以清末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回顾已学史实 可得出近代社会生活发展方向是多元的,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奢侈与该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直接关系,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
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
“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


参考答案:(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题解析:第(1)问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看出张载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为生民立命)和历史使命感(为后世开太平)。第(2)问从题目中的“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可以看出理学继承了发展儒学,而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第(3)问从材料三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来批判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从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来提倡人性的自由发展。第(4)问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好的方面,但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同时他强调气节,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