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 06:23:31
1、选择题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权力与义务。分封制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地区和人口分封诸侯,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也有功臣、姻亲和殷商旧族。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出征,参与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宗教观念? ⑤尊卑观念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可知体现了②忠孝观念;“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可知体现了③等级观念⑤尊卑观念,“内睦宗族,外和乡党”可知体现了①宗法观念,但④宗教观念没有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观念.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全面完整性,这是解答材料型选择题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同时注意答案选择要有包容度,应涵盖题干材料的整体,不能被“只言片语”所害。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有卿大夫不世之制,而贤才得以进。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殷周时期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3分)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2)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1分)为实现“海内一统”秦始皇在交通建设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有益措施?(2分)
材料三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按示例填写表格。(3分)
(4)综上所述,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3分)
(2)主要依据:分封制度导致诸侯分裂割据,社会动荡;(1分)有益措施:修灵渠,修驰道(统一车轨) (2分)
(3)①察举制(推举制、选举制),②魏晋南北朝, ③考试(3分)
(4)趋势:选官标准日趋客观化(或标准化,公正化)。(2 分。答 “任人唯亲日趋减少”,或“评定官的主观随意性日趋减少”等,酌情给1 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出现的“故天子、诸侯世,而天子、诸侯之卿、大夫、士皆不世。”“不传子不立嫡”等语句可以看出实行了王位世袭制度;材料中的“天子”、“诸侯”等词语可以看出实行了分封制度,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材料中也说道“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其中的“不传子不立嫡”则说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即为宗法制度的核心。
(2)从材料二中的“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直接可以得出分裂割据,社会动荡;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秦为巩固统一实行“车同轨”,在北方修筑驰道、直道,西南修筑五尺道,在南方地区修筑沟通长江和珠江流域的灵渠。
(3)主要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演进,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先秦的世官制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察举制度,隋唐到清末的科举制度;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度主要依据标准为爵位;西汉武帝开始的察举的标准主要为品德和才能所以①为察举制;到魏晋时期,察举的标准有所变化,主要依靠品德,主要依靠门第等级,并出现“恩施”“门第”等现象,仕途为世家大族所垄断,所以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隋开始了新的选官制度,即为:科举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所以③考试成绩。
(4)综合上述材料不难得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进趋势为:商周时期的以爵位为标准的世官制度,秦汉时期的以品德和才能为主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期的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度,到隋唐时期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科举制度,选官的标准在日益客观,即以考试成绩这一标准为主,减少了之前选官过程中的随意性,使得更为公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选官制度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 “干德三年(965年)三月, 朝廷遣官立转运使, 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地方的财政收入, 稳定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 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有利于中央集权
D.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 加剧社会的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意思是宋朝时设立转运使分割地方财政,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措施产生的影响是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答案选C,A项显然与题意相反,B项说法属于表象而非材料反映的实质,D选项与题意不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加强地方的措施·转运使设立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朱子语类》记载:“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以上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B.门下省负责审议
C.三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D.尚书省负责执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故BCD项表述正确,排除;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为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