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八)

时间:2021-06-24 06:19: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某同学在对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其寻找的下列论据中无法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没有中国的声音是极不正常的”
B.法国——“在欧洲事务安排上,我们无法保证都有美国人的位子”
C.非洲——“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享有与大国平等的地位”
D.日本——“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日渐走向联合的欧洲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经济强大的日本对自身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不满。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种目标和追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无法取得与大国平等的地位的。故正确选项是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材料一:2010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答卷”》,以下是文章摘选:
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对危急情况的应对水平,往往更能直观地呈现“国家能力”的高下。
……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材料二:山东航空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张幸福2009年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考察,在此期间写下了3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考察有感,取名为《哈佛日记——学习与思考》,以下为日记片断:
5月30日,星期六,晴,57-66F,游览莱克星顿、康拉德镇。?
第一次听美国人看中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那时候我在烟台市芝罘区工作,接待美国纽约州一个专业协会组织的中小企业访问团。访问团团长告诉我,他是第一次到中国来,这次他们去过北京、上海、西安、烟台,感触很大。他过去了解的中国主要是从电影中了解的,大草原、大马、大辫子。从纽约出发前,他做好了从北京下飞机后骑马到烟台的准备,他专门带了骑马的衣服和鞋。想不到,烟台与北京直通飞机,而且城市也这么漂亮,这么现代。我问随团的一个团员,他关于中国知道多少,他说他知道中国有孙子兵法和古老的关于性保健方面的一些办法。我当时感到不可思议,如果说他知道孔子和中国功夫还好理解,偏偏他知道不是这些。
在哈佛的课堂上,我感到现在的美国人更关心中国的有三大问题:……三是中国崛起的问题,特别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同一个传统的大国的关系问题。讲课的老师反复讲的是这三个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上,美国人看到了中国的作用,看到了中国发生的变化。……第三个问题,美国人认为,从世界发展史上,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会同原来的传统大国发生矛盾,甚至有的美国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与此有关。
……从美国人看中国的变化,我感受到了祖国发生的变化,感受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感受到了中国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题:
(1)?以美国为例说明材料一中的“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观点。(4分)
(2)?导致材料二中美国纽约访问团团长对中国误解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二中作者为何会发出“如果说他知道孔子和中国功夫还好理解,偏偏他知道不是这些”的感叹?(2分)
(4)?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40年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看法。(15分)


参考答案:(1)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采取提高国民消费能力的方式,改造了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从而使美国走出危机,率先复苏。(也可以回答二战以后,面对战争的创伤,美国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又一次占据了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如网络危机、石油危机等美国的应对,都可以相应赋分)
(2)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中美社会制度的不同;美国为首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等
(3)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反映出中国人对美国的陌生。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但对美国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国家而言,孙子兵法更为实用,保健知识更符合其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质。
(4)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包括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仅理解为提升而忽略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0-3分)
第二层:单点结构: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只从政府报道或只从私人视角。(3-6分)
第三层:多点结构:使用多个材料或线索,进行单一维并的解释。如能考虑两则不同材料,能从政府和民间的角度,但考虑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却只从中国方面入手而忽视变化的相对性,即参照对象国际地位的下降或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或发展迅速。(5-10分)
第四层:关联结构:能在多个材料或角度间建立关联,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作出解释。即材料上区分两则材料的不同性质、视角和不同的史料价值,同时从中国和国际多角度思考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8-13分)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能超越第四层次,进行理性的思考,包括对“变化”的解释、包括对材料的真实程度提出质疑、对当今研究文章与原始纪录之间差异进行区分、对材料作者所处立场进行剖析等。并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行文严谨。(10-1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你不必准备的参考材料是
A.《韩非子》
B.《诗经》
C.《春秋》
D.《礼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故答案A项不符合要求。
点评:关于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2)政治上:用文学儒生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上: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重视科举制度
B.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C.有明显的等级划分
D.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可以得出文人地位低下。从材料“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C项只体现了第二则材料的意思;D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据张瀚《松窗梦语》载:“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成荟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摘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文化现象的地域特点并指出该文化现象的主要社会推动阶层。(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具有的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2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具有地域差异性(4分)
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开创了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先例;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4分,任意两点)
(2)文化现象特点:著书、刻(印)书、藏书之风(或崇尚学问学术之风或重视教育之风)盛行;注重休闲雅玩文化(2分)。
主要推动阶层:城市工商业者和知识阶层士大夫 。(2分)
(3)共同特征: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出现。(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特点和地位,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依据材料结合已学史实归纳概括即可。由材料中的“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既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又可以得出其具有地域差异性。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古代我国文化发展影响的相关史实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由材料中“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轶类书”“好古之称藉藉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留意声律”可得出文化现象特点,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在城市工商业者和知识阶层士大夫中兴起著书、刻(印)书、藏书之风,同时注重休闲雅玩文化;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即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社会阶级(阶层)。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