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20年最新版)(六)

时间:2021-06-24 06:06: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②关注了人的自然需求,注重道德伦理
③有利于调节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儒家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明朝后期…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见当时出现了“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关键词“一次相互的启蒙”可见B、C项没有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B、C项错误;明朝后期的中国没有实现文明的转型,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东学西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四: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1)材料一中提到的“不要人民读书”、“只读一种书”分别是指何事?(2分)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2)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6分)


参考答案:31.(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秦是对文化的摧残是其暴政而亡的原因之一;后者使儒家思想称为封建正统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政治统一。(4分)
(2)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等人将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朝李贽对儒家思想进行大胆的否定和批判。(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当然,“不要人民读书”是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只读一种书”当然是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主要是突出消极作用,主要是回答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摧残,同时也是其暴政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回答积极作用,主要书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但使儒家思想称为封建正统思想,而且更重的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政治统一。
(2)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不难发现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挽救了儒学。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不难发现朱熹等人将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发展了儒学。材料四“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不难发现李贽否定和批判了儒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经济区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
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
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
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
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来自吴定的《示诸生书》。阅读主要弄清材料的大意。《宋史》:纪传体宋代史,元代脱脱、阿鲁图领衔编撰。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标准。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大派,四名代表人物。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关指关中讲学的张载;闽指闽中讲学的朱熹。罔非:无非,无不。黯然:隐晦地,私下。心性:中国哲学范畴。程朱理学认为“性”本身即天理,是客观的;“心”又包含了“性”,具有天赋观念(即理),但心与性仍有区别,如程颢提出“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知识与真理只须在人内心求得。这篇文章教导学生不要随俗仰俯,要有涧松美玉般的坚强意志,不图虚名,不怕讪嘲排挤,“卓然蹈道学之实”。这里所说的道学,仍是程朱理学,文中对宋代理学昌盛时代的向往,对明清道学每况愈下的愤慨,无不反映了作者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立场。“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一时从其游者”,“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理学成为儒学正统。因此选择C。材料的道学属于儒学的范畴,与道家、道教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B。隋唐时期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鹅湖之会”是指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下述不可能是朱熹言论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C.“柳院竹斋茅店,云芜风树烟溪。听彻残阳晓月,不论巴蜀东西。”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D都出自朱熹,AB体现了“理”的观点,D是指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强调道德规范;C表述错误,出自陆九渊《子规》,强调内心的作用。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此种题型也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异,即在试题中有三个备选项是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试题就要求将另一个不符合的选出来。该题型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