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6-24 05:49:53
1、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9年3月,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恢复高考制度历史的史诗电影《高考1977年》在上海举行首映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三下乡”活动的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错误,文革结束是在1976年;B项错误,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开始的;C项正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D项与材料无关。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的地位,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与此相关的教育方面的其它阶段的史实也需要掌握: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在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1?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2? 1960年12月,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太过僵硬,我们不应该对一个有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予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材料3? 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正如我在过去的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
材料4? 1989年邓小平会见尼克松时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二十多年间,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在您担任总统的时候,改变了这个状况,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知道您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回答:
(1).据材料1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尼克松“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原因。
(2).材料2中,尼克松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3与材料1相比,尼克松对新中国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何发生这一变化?
(4).材料3中“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是何含义?
(5).分析材料4中邓小平所说:“我非常赞赏您的看法”是基于何种考虑?
参考答案:(1).因为尼克松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仇视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支持亚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使美国称霸亚洲和世界的企图难以实现。(2分)
(2).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华政策出现分歧,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关系的想法,欲通过发展中美关系而影响中国。(2分)
(3).由材料1坚决反对承认新中国转变为材料3表示要采取主动行动使美中关系正常化。原因是新中国发展壮大起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因实力下降而转处战略防御,需利用同中国的和解以加强与苏联争夺。(4分)
(4.)意思是美国还不愿放弃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支持。(2分)
(5).中美两国尽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但中美关系的改善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学生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检测内容,是中美关系由敌对时期到解冻直到正常化过渡时期。试题中,关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容易误解为是尼克松个人态度转变造成的。从实质上讲,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维护其国家利益。其背景是,在苏美争霸中,美国力量削弱。也应看到,改善中美关系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的态度也是积极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09山东平邑实验中学)阅读下列材料: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上,贴什么“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待,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含义: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2)重要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经验:文艺应该也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容易忽略第(2)问的第一小问“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包括话剧、历史剧、长篇小说等。此处的“经验”可以说是“重要成果”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思,由此可见?(?)
A.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